陕西教育信息网讯(王文波 张丽丽 通讯员 冯斌)延安实验小学是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投入巨资创办的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小学。学校占地面积63.18亩,建筑面积45824.78平方米。建有电子白板教室93个,拥有音乐、形体、书法、绘画、艺术体操、跆拳道、乒乓球以及学术报告厅、课堂实录中心、少儿电视台、生态植物园等专用高配部室46个。学校现有教学班82个,在校学生5260人,教职工319人。
办学以来,先后荣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园林式单位、最美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延安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优秀实验基地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优秀家长学校、十佳工会、卫生先进单位等表彰奖励七十余次。
下面,我将学校办学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介绍:
一、以凝心聚力的办学理念定位高度
建校伊始,我们就集思广益,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高的标准定位了学校的发展蓝图。确立了“省内领先,全国一流”的办学目标以及办学思想、校训、师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办学理念;设计了校徽,创作了校歌《从这里出发》。坚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狠抓教职工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校先后制定两轮《三年发展规划》,坚持以学校的发展愿景激励教师、鼓舞教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全体教职工秉承“用爱心成就未来”的办学思想和“用心走好每一步”的校训,按照“规范+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全面+特长”的育人标准,以构建骨干教师队伍体系为着力点,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点,全面落实规划目标,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工程、设施强基工程、队伍建设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名校创建工程和福利保障工程“六大工程”,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立了持续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使学校各项工作始终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师培训提升水平
作为国、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和校本研修实验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等多项相关制度,开辟各种途径,提供多种平台,狠抓了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工作。
一是用开放的思想培训教师,提升素质。投入资金140余万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进行教师各类专题培训活动90余次,培训教师累计达4400余人次。其中教师走出去赴北京、山东、四川、浙江、江苏、天津、贵州和西安、上海、厦门等处培训学习达500余人次;学校通过组织承办和参与西北地区国学经典教育观摩现场会、陕西省名师大篷车延安行、陕西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浸入式”研修项目培训、省级名师观摩课及邀请全国各地名师专家示范课、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高规格教师培训活动20余次。
二是不断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实施了市教研中心专家听评课、年级组内教师听评课、各层次赛教听评课及教师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打磨课、汇报课等各种形式的多轮全员培训。分学期开展了普通话、钢笔字和简笔画训练为专题的教师素质达标训练活动及新课标考试、文化课考试、教学随笔大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比赛、教学反思比赛、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测试等业务竞赛活动30余次。
三是组织开展市教研中心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及学校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两级师徒结对帮扶,捆绑考评的“领航行动”。多次召开“领航行动”阶段工作总结暨推进会,安排部署阶段工作任务。
四是通过名师引领机制带动辐射教师。学校相继建成并运行了韩朝霞省级名师工作室和孙郡霞、刘海琴、惠延霞、张春利、高文娟省级学科带头人工作坊六个高规格的专业引领核心,通过专家名师的业务指导,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快速提升,教师培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学校教师中目前已产生省级名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能手2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市级教学能手11人,校级骨干教师51人,10余位教师多次在省市组织的各类业务技能评比竞赛活动中应邀担当评委、测试员。从而打造了一支德才兼备、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师团队。
三、以全面科学的教研课改强化业务
一是有效实施教研管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按照教学常规要求,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等环节入手,积极倡导集体备课,探索有效教学途径。严格实施检查通报反馈制度。通过听、查、谈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常规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全面开展课改实验,构建绿色高效课堂。学校紧扣新课程标准理念、内容和要求,提出并着力构建“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师生互动与教师引领20分钟,学生自学10分钟,生生互动10分钟的教学模式),开启了“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思路。定期组织教师围绕重点问题认真开展学习和研讨,树立高效课堂理念,使全体教师都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把“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贯彻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全方位提升了教师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
三是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学校设立了四个大教研组和十二个学科教研小组,定期开展专题教互研活动;组织编纂形成了《我爱古诗文》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和《我爱延安》地方特色校本教材,两套系列校本教材已正式由陕师大出版社出版,在我校和城东学区校际联盟学校中广泛使用;创办校刊《延安实验小学教育通讯》,目前已出刊18期。
特别是课题研究方面,学校先后承担了4个国家级课题、9个省级课题、81个市级微型课题和260个校级小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4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65个市级课题、192个校级小课题。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师教科研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涌现出大量优秀论文、课件、教学设计、随笔等,学校也荣获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实验学校、延安市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延安市课堂教学改革优秀实验基地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学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重点科研课题优秀实验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实验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在陕西省校本研修实验区交流会上,学校作为校本研修优秀实验学校,进行了先进经验交流介绍。
四、以内涵丰富的德育教育立德树人
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学校以三年发展规划和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为指导,坚持“宣传在先,教育在前,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工作原则,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全面夯实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基础。同时,学校大力推动家校合作,优化整合家校教育资源,积极成立了家长学校,组建了学校、年级组、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建成“人人通”“家校通”平台,建立健全了家校联系制度,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进而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体系。
二是不断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学校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德育实践,开展“六项教育”,即以进校、放学、课堂、活动为实践阵地的养成教育;以各种爱心活动为实践载体的感恩教育;以学校诚信超市和失物招领台为实践基地的诚信教育;以创建绿色校园和节能减排示范校为目标的环保教育;以学校餐厅餐桌为实践阵地,以“吃完最后一粒米、夹完最后一根菜、喝完最后一口汤”为教育目标的节约教育;以大型活动有序上下楼梯为实践载体,以平安校园建设为目标的安全教育。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利用晨会、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集中开展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值周教师、环保小卫士全程监督、检查和评比,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红领巾大讲堂”、“书法进校园进课堂”、环保主题实践、节水宣传、安全教育规范月、爱国卫生月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评选、隆重表彰优秀学生、模范班干部、进步学生、文明小使者等模范标兵、先进典型,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其中多项活动在延安日报、延安电视台、陕西教育网、延安教育网等新闻媒体中予以报道。学校荣获陕西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平安校园、延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延安市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五、以精致活泼的校园文化彰显特色
学校以“突出教育功能,凸显人文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先后投入320万元,按照传统文化、影视文化、书香文化、诚信文化、科技文化、地域文化、环保文化和绿色文化八大艺术文化主题,精心打造文化引领的育人环境。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开办红领巾广播站、少儿电视台,为展示师生风采提供舞台;成立少儿拉丁舞、少儿民族舞、艺苑书法、新思维绘画、水墨国画、艺术合唱团、七彩鼓号队、少儿主持、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等36个“艺术社团”;组织所有学生参与一年级艺术操、二年级啦啦操、三年级鼓号、四年级武术、五年级健美操、六年级腰鼓等年级“特色团队”活动;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规范书写和国学课程等第二课堂特色教育活动,把延安革命圣地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儿童个性发展有机结合,争取做到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处地方都体现育人的氛围,构建起了充满延安实验小学特色的德育教育校园文化及艺术体系。
目前,学校少儿电视台录制了栏目《师生有约》20期、《校园直通车》10期,《你我秀秀秀》2期;完成学校专题记录片3部,庆六一、庆元旦晚会节目视频5部,运动会视频1部,积极打造延小文化品牌。
组织开展和参与了艺术节、科技节、美术节、素质教育汇报演出、家校联欢活动、社区消夏晚会、少儿春晚和歌咏比赛、器乐大赛、卡拉OK比赛、运动会、拔河比赛、体操比赛等各级各类素质教育艺体特色活动百余场,让学生人人参与,为学生展现特长、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
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延安市文明校园、延安市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等各级各类表彰奖励。
六、以独树一帜的信息化建设引领发展
良好的教学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在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育过程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四处奔走,协调资金,努力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投入93万元,建立了校园网络中心,申请了网址和国际域名,创办了学校网站(www.sxyaxx.com);投入247万元,购置教学、办公电脑520台;投入372万元,建成配备当前国际最先进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93个;投入110万元,建设支持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少儿电视台;投入55万元,建成传播知识、加强沟通、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反映校园风貌的红领巾广播站(兼校园广播系统);投入54万元,安装了85个云台摄像头和枪式摄像头,拥有了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的安全监控系统;投入40万元,精心建设了设施高端的录课室;投入42万元,购置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单反数码照相机、速印机、复印机、移动音响等相关设施设备。学校先后达1013万元的巨资投入,使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达到省内乃至全国领先水平。学校依托先进的信息化设施设备优势,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加强与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
一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初步提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并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下“211”高效教学模式信息资源库建设。
二是提升信息化教学支持水平。学校积极打造教师、学校、家长组成的学科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形成面向各个学科、各个学段师生和家长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网络学习支撑等在线学习和交流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网络支持环境,做到资源共享。启动教育实名网络空间“人人网”建设,通过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网络教学活动,开通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网络教研。
三是创新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学校在教育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服务能力。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网络文化,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即信息化环境下“21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探索和解决教育信息化与课程融合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引领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和应用创新。我校先后被授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SMART交互教学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在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学校就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经验及成功做法进行了大会交流。
近年来,延安实验小学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校容校貌蔚然一新,学校管理科学规范,素质教育全面开花,教研教改如火如荼,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发展成效显著,取得了辉煌的办学成果,赢得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使各项工作更高效、更科学、更有序,不辜负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对我校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