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一、高一在假期里可以做哪些准备,以帮助入学过渡?
后台及个人微信信息量太大,无法做到每个人单独回复,抱歉。
以下是我认为有必要关注的5个方面的准备工作,涉及心理、体能、状态、学业衔接等。
值得被划重点的是,准备工作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集体意志共同作战的体现,父母也需要参与其中做大量的工作。
01
面对新变化
孩子要有接纳变化的心态
入学后,孩子即将进入新的环境,新的班级,面对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组成新的集体。这些都是在学业推进过程中的新变化。
他们也即将面临“定位”的变化,会有一个重新寻找自己,并稳定下来的阶段,包括学习上的综合位置,在同学中的社交影响力等。这是对过去6年,过去3年的颠覆和新的挑战。
孩子比较容易带着过去的经验来定位自己。如果他们在进入新学年在各方面与以往相比没有太大的落差,他们就能相对平稳地过渡。如果差距较大,承受能力差的孩子会遭遇强烈的心理冲击,能跨过去,就是飞跃式地成长。跨不过去,就极可能走进症状里。
当然,父母不能通过消极暗示来吓唬孩子,我们需要为各种可能性做好准备,但糟糕的情况并不总是会发生。我们可以通过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的自我思考,也为他们即将面临的“新鲜”做好心理铺垫,比如:
上了初中\高中后,你觉得可能会有哪些变化?
你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呢?如果这个挑战真的出现,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
你对自己有哪些预期,对新学年有哪些计划吗?
02
父母做到不要活在孩子的过去里
不仅孩子需要为“变化”做好准备,父母更需要这样做。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不能活在孩子的过去里。我们有为优秀鼓掌的资本,更要有面临挑战时越挫越勇的能力。
但很多问题恰恰就出现在,父母不能接受原来那个“好”孩子变了样,于是节奏乱了,稳定的支持环境坍塌了,情况也变得越来越糟了。
相较于和过去的“差”比获得的成就感,,和过去的“好”比产生的落差,更是迈入新初一、高一的家庭需要面临的挑战。所以我们看到,容易出现症状的反而是曾经的那些“好”孩子。
当父母可以空杯,清零,就能变得更加平和、通达,在遇到各种可能的情况时,不淤积,不执念,知道变通,懂得灵活。
看着眼前真实的孩子,接受他现在的样子,而不是想象中的。
和他一起去面对、去经历,成为他最好的支持者和最坚强的后盾。
03
父母和孩子一起了解学校
即将升入的学校,校训、学风、气质、理念分别是什么样的,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了解。
孩子有了大概的认知,会为他融入环境做好准备。他也可能带着一种“身份”的标签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及在心理上与之呼应。
父母和孩子一起了解学校的过程,为未来家校融合打下了基础。父母需要理解学校的理念,综合孩子的特质以及对孩子的了解,做一些统合、校准甚至纠偏的工作。在这里,父母是孩子融入学校环境的安全囊,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他们能理解问题出在哪里,可以提供怎么样的帮助。
如果身边有这个学校的学生,可以从他们那了解下学校的常规,学长学姐的现身说法会更有现实指导性,但值得关注的是,父母有必要提前做好一些过滤,如过于负面的信息及情绪。
04
让“空窗期”更生动、丰满一些
在某种意义上,新初一、高一有着翻篇重新来过的壮烈,是一种秩序的重新整理,也为新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为了迎接新生,我们可以鼓励孩子从身心、体能、审美、放空、好奇、探索等多个方面去储备能量、体验多样性。
也就是,为自己充满电。
比如广泛的阅读,规律地锻炼,去看看远方的世界,也听一听离自己最近的心里的那个小孩,可以放空,也可以忙碌,把之前想做但没有时间做的事都做一遍。
带着生动、丰润开启下一段旅程。
05
学业方面的衔接准备
有了稳定的支持基础,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好了以上这些,最后才是学习上的衔接。
抬头向前看。想想自己未来3年的目标,甚至10年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低头看脚下。翻一翻新学年的书本,了解框架,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提前做些读、背、记等基础类的工作。
孩子很大的成就感来自学业上的优秀表现,为课程衔接做一定的助跑工作,他们可能会启动得更快一些,这不仅赢得了时间,更可能增强孩子的信心。
⊙作者:橙子妈妈。“青春期手册”平台创始人,资深媒体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专注研究青春期身心发育、亲子关系、情绪管理。“做终身学习的父母”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