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基石。精准帮扶、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角落,为构建更加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2024年7月,西安市制定《2024-2025学年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提出继续按照“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区县实施、学校落实、积极推进、提升质量”的工作机制,紧密结合辖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以城乡学校之间以及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为主,加快实现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促进教师校长合理交流、有序轮岗,持续缩小城乡学校和区域内校际间差距,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1.“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协同合作 共绘教育均衡新画卷
强教必先强师。科学安排教师交流,合理配置县域内教师资源,激活教师队伍活力,不断提高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探索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就是其中的一项。
“哇,好美啊。”在周至县终南镇终南小学的美术课堂里,来自西安市新城区通济坊小学的薛蓉老师正在给孩子们示范着剪纸。三个月前,薛蓉老师主动申请参加“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来到终南镇终南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在薛老师的课堂上,豆村大蜡、古法造纸、剪纸这些终南镇当地的非遗项目成为了孩子们认识家乡的美育启蒙。“我希望打造一个有厚度、有温度的课堂,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家乡有多美。”
创建于1984年的终南镇终南小学学区服务周边三个村,这些年教学条件不断优化,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深受周边家长认可,但受限地域条件影响,目前还存在小学科教师不足的现状。“我们目前的一个短板就是体音美教师比较缺失,薛老师的到来,不但给孩子们带来了优质的课程,更是给我们其他教师非常专业的指导。”周至县终南镇终南小学副校长蒲佩介绍,“这些年每年都会有前来帮扶的老师,这些老师的到来,不仅弥补了我们小学科的不足,更是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让我们这里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当西安高新区第十五初级中学的向云飞老师即将离开支教一年的西安市周至县集贤初级中学之时,同学们都在问他一个问题“向老师,您能不能再来教我们?”
开学后,当向云飞老师再次回到集贤初级中学的教室里时,“我们教室当时都沸腾了,所有人都在欢呼。”为什么回来?向老师的答案很简单。“当时我离开的时候,看着孩子们难过,我也很纠结。我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也希望遇见一位好老师,将心比心,这些孩子对于我而言,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而对于集贤初级中学来说,“向老师的到来,有效的解决了我们薄弱学科师资欠缺的问题。”周至县集贤初级中学校长葛建社介绍,“今年,向老师一个人带了九年级三个班的物理课,任务确实也很重。”而对于向云飞老师而言,学生的喜爱是他坚持连续支教的一方面原因,集贤初级中学这样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环境和氛围,也让他在教学方面有了新的尝试和探索的空间,“这一年半的帮扶,是教与学双方面的。”
朴实的言语中,是一批批参与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老师们共同的心声,从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我市教师为了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所作出的努力。
近年来,西安市在教师交流过程中,在统筹区域内及各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教师交流比例,保证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序促进教师合理流动,鼓励教师由超编学校向空编学校、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由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进一步缩小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差距。
2.县域内教育集团内交流:分工协作 彰显教育特色新风采
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形成了各自的教育特色。校际之间的精准帮扶,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分工协作,共同打造区域内教育生态的多样性。
在方佩茹老师看来,去交流、去帮扶,是她做的最正确的决定。2023年,当得知要抽调人员去组建新的灞桥区第十二幼儿园时,方佩茹老师主动报了名,在她看来,“年轻老师就应该要闯一闯。”
来到新的环境后,方佩茹老师一边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着环境创设、日常教学统筹等工作,“我以前在西安市灞桥区第二幼儿园新纺分园,和现在的灞桥区第十二幼儿园在地理位置上都处于灞河边,有共同的地方,来了以后我们就基于共同园所文化的基础之上,制定了新园的园所文化。”
如今的灞桥区第十二幼儿园属于灞桥区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虽然是一所新办园,在依托灞桥区第二幼儿园的管理机制以及教师资源,短时间之内,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而对于方佩茹来说,教育帮扶对于他们年轻老师来说就是一次‘换血’,贡献着自己力量的同时,更从其他老师那里汲取着经验。
西安市教育帮扶还有一个特点是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尤其是一长多校的紧凑型教育集团内,进行师资充分融合,教育集团内所有师生实行分校区、分年级、分学部管理,完全打破了校区之间的教师壁垒,师资之间的交流由原来的被动变成主动,一批批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所所新学校、薄弱学校成为了家门口的好学校。
3.城区县域内公办学校交流:互助成长 共筑教育梦想
在同一个学校内部,新老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尤为重要。在帮扶的过程中,通过师徒结对、新教师培训等模式,年轻教师能掌握教学技巧,迅速提升;“老”教师则能在指导年轻教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实现专业成长。
“刚才的课总体来说很不错,但是你还是要注意个别学生在电路操作的时候不够规范......”在西安市星光实验学校的教学楼内,刚刚听完课的秦春华老师正在给她的徒弟王小品老师分析本节课的得失,“好,师傅,以后课堂上我会更注意每一个学生对于标准操作的理解。”
互相听课、课后反思,这样的形式,对于秦春华老师和她的徒弟王小品来说,已经很常见。2021年,因为西安市“名校+”工程的实施,西安市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选派了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秦春华老师来到西安市星光实验学校任教,也就是这一年,秦春华老师和王小品老师,结成了师徒。
在秦春华老师身上,有着众多头衔,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评审答辩特聘专家,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特聘专家等等。从教32年来,秦老师先后荣获全国、省、市各级物理教师大赛一等奖,省级物理竞赛特级辅导员,辅导的多名学生先后荣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
就是这样一名物理“大咖”在徒弟王小品的眼里,“特别随和,只要我有问题,随时可以去请教她。当我有公开课或者赛教的时候,师傅更是陪着我一遍一遍地磨课、推敲,在她的影响下,我也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在秦春华老师看来“我来这里的时候,加上我总共只有三名物理老师,王小品老师又是一名优秀的年轻教师,思维活跃、勇于创新,我希望将我身上的一些物理教学方面的经验能够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她,让她快速成长,让更多学生受益。”
4.“西咸教育一体化发展”交流:我们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前进
2022年,陕西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印发西安-咸阳教育事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的通知》,通知里要求,从2022年9月起,西安、咸阳两地开展校园长交流活动,从此,也揭开了两地校园长跟岗学习和指导交流的序幕。
2022年8月31日,西安第二保育院副院长赵文英作为首批“西咸教育一体化发展”交流的校园长,来到咸阳市实验幼儿园,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一个月的时间里,赵文英从园务管理、保教工作、总务管理、保健工作、安全工作、德育工作等多方面进行手把手全方位指导。同时,结合咸阳实验幼儿园老师们的实际需求,带来了《简谱乐理基础知识》《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和《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专题培训。
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在老师们看来“赵院长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方向,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023年,咸阳市实验幼儿园进行原址改建及搬迁过渡,工程量大、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重,此时,更需要一位专家来进行指导帮扶。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了赵文英院长。在西咸两地教育部门的支持下,2023年9月,赵文英再次来到咸阳市实验幼儿园,开始为期一年的交流。
赵文英来到后,多方面了解了实际情况,听取了园内提出的帮扶需求后,制定了一系列指导计划。一方面细化了各项管理程序、修改了规章制度,提高幼儿园管理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新园规划设计方面,多次参加设计方案论证会,反复论证,对设计方案进行把关,提出许多合理性、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她将工作重点放在提升教师整体业务水平上,进行专题培训、组织教学观摩。“我们园里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活动材料比较单一,赵院长来了以后指导我们结合幼儿年龄和认知特点,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制器械,还进行了器械操改编,彻底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激发了我们在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手把手的教导,让我们飞速成长,我们是站在‘名师’的肩膀上前进。”
“传帮带”、“提高课堂质量”、“讲奉献”、“有耐心”,这一张张名片不仅仅是参与交流教师们共同的写照,更是全市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
5.共同绘就教育公平的美好蓝图
四年来,我市共有两万多名教师参与到各级各类的教师交流工作当中。在2024-2025学年,全市实际选派6695名优秀教师参与交流,超额完成了交流任务,占计划的109.7%。
精准帮扶、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不断创新教育扶贫的方式方法,从多个维度入手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如今,西安市通过地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及教师间的全面合作与交流,逐步缩小教育差距,提升教育质量。
下一步,西安市还将完善教育帮扶制度和教师流动机制,继续选派名师优师,高效推动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还将关心参与教育帮扶教师的生活、心理,强化生活保障,让更多教师参与到教育帮扶的工作中,为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共同绘就教育公平的美好蓝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