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老师,长期关注高考与教育相关内容,不一样的观点,源自李老师对高考政策的深刻领会与把握!本文章如有帮助,敬请关注、评论、转发、收藏,谢谢您的信任和支持!】
【李老师每一篇头条都是用心创作!本文3500字,看完约需10分钟!】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李老师从选科原则来谈。
选科最后的目的是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理想专业。进入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的基本条件就是高分,实质上是好名次。
选科三原则,归结到兴趣一点
一. 选科的三个原则
1. 专业需求的原则
区别于浙江,山东省在2017级高中学生选科时,公布了《2020年拟在山东省招生的普通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之后的2018年10月,教育部也下发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教育部指引》为高校设了一条底线,给出高校专业选科更大的选择权限,允许高校同时设置2门(甚至3门)科目为必选科目。教育部如此规定,也是在解决新高考改革实施进程中出现种种问题的一种尝试,比如最广为人知的"物理选考窘境"。
浙江省2020年,也将严格执行教育部指引。
因此,2020年山东省的高考选科,一定是破解物理弃选的关键试点。不仅物理学科,任何学科,都有详细的指引,也都必将严格遵循指引,进行专业招生。
之前的2017年-2019年的浙江和上海高考中,存在招生需求和生源的不匹配、为了扩大生源而盲目不设置选考科目限制导致选考科目要求不科学等问题。
上海、浙江考生弃选物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设置选考科目,或选考科目要求执行不力。
这一现象浙江上海2020年不会再存在,山东的第一年,也不会存在。
因此,根据专业选考指引目录来选科,应该是第一原则。
2. 追求高赋分的原则
追求高赋分,是高考录取的本质需要。
这就要从赋分规则出发。
李老师已经反复多篇文章讲述山东省的等级赋分制。不再赘述。
等级赋分制的本质是高名次赋高分,准确的说是高百分比赋高分。举例来说,你物理在24万考生中占据40%,和历史在40万考生中占据50%,哪个赋分高?选科多的人,每个等级分段的人多,但不是每个人都上升了比例,你所在的比例,会因选科人数超出平均规律换个角度,有老师说,你物理占40%,你前面的选了,你后面的都选别的科了,你就是尾部了,所以你得选择历史。首先,不会出现这么绝对的选择,无论选物理的是多是少,你在这个群体的名次占比不会有很大的浮动(假设成绩稳定),这是统计学的原理。其次,你在选择历史的考生中,一定低于50%(假设很多同学都按照你的想法去选容易的)。
另一方面,对于选择较少的科目,会启动保护基数,比如浙江省设置物理6.5万保护基数(浙江考生26万-30万之间),低于6.5万,就按6.5万作为赋分基数。2019年,浙江选考物理的考生2.8万多,最低赋分76分,高于其他6科的平均赋分(70分)。山东省在方案公布后的解读中,相关领导也明确指明,山东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启用保护基数。(2017级模拟选科数据,山东省39.6%选考物理,2017接选科人数54.7万,物理选考人数21万多人)。
综上,追求高赋分的根本做法,就是选择自己最占优势的三科。最占优势的,就是你的全校(或全区)排名最靠前的。
3. 降低竞争度的原则
除了提高分数能提高竞争力以外,在自己备选学科中,从选科与专业报考关系出发,尽量选择专业可选范围大的科目。当然,前提是分数影响不大,如果分数影响和选择范围影响相矛盾时,要立足分数。
比如:某考生面对物化政和物化生的选择时,如果考生政治和生物优势相当,且政治和生物都不是专业必选,那么从竞争性来说,建议选择物化政,因为物化政的专业选择范围最大。
4. 三个原则是一致的,最后都会归结到高赋分和兴趣上来。
三个原则孰轻孰重?都很重要!但可以归结到考生的兴趣上来。
考生越感兴趣的学科,越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的效率也高,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越是学的好的学科,越容易强化自己的兴趣。所以,兴趣和学科优势,是相辅相成的。
在选择专业上,考生也一定是喜欢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有关的专业。
所以,在选科的时候,无论是好学生还是中档的学生,我们鼓励孩子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选科。
二. 选科常见的几个误区
常见的选科5个误区
1.【误区一】历史容易,选择的人就多,选择的人越多,赋分基数就越大,越容易得高分。
【分析】等级赋分制的根本规则,就是考生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
X=(N/T)*100%
因此,只要提高T,x值就会变小,赋分就会高。似乎没错,但这个假设,是假设N不变的情况下,事实情况却并非如考生所愿,排在你前面的都不去选,排在你后边的都去给你增大分母,这种假设是不是太天真了?!所以,选择人多的,并不一定能赋高分,除了人数外,你的学科优势(你该学科在群体中的位次N),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误区二】物理难,学霸选择,我进去就是垫底当炮灰,不选!
【分析】这种弃选的前提,你不是学霸。所以你弃选了物理,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你选择了比较容易点的历史,那就应该说你是历史的学霸!如果真是这样,做这样的选择,当然是正确的!
但问题往往是,物理难,卷面分不高,但名次不一定很差;历史虽然得了90多,但大家都90多,甚至满分的都很多,你的实际排名,可能具有后列。如果大家都是这种想法,多数同学都弃选物理,这就形成了已选物理的好学生,因为选择人数少,而排名靠后,赋分较低的现象,这显然与高考的公平性相悖。
在浙江省的选科中,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是在山东,得到了纠正。
选科不仅仅是体现考生的分数,更是大学专业学习的必须,根据选考科目录取到相应专业,是选科的根本原则。
而浙江省在选考中,执行不力,因此造成了物理的弃选,但在2019年,出现了一个戏曲性的结果,选考物理的考生,物理科目的最低赋分76分(即便空白卷,也是76分),因为有保底的6.5万作为最小分母保障,确保该科考生的利益。另外,根据专业需求,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达到72%以上,远超浙江省平均本科录取率。
山东省2017级的选科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物理考生占总考生的39.6%,但对物理有选考要求的专业数,占据46.9%,实际招生,可能会超过50%,从是否选考物理看,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最低估值56%,非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最大估值45%(详见本头条号文章:
https://www.toutiao.com/i6750923827749847555/)。除了李老师上面这些数据分析,换句简单的话说,物理你不是学霸,你不选,你选历史,历史你就是学霸了么?
3.【误区三】物理好难,学习起来费事,投入精力大,得分不易,不选!
【分析】持这种观点的考生和家长最多,这也是弃选物理的主要原因。如果考生对物理或者说理工科没有兴趣,其他学科的排名,优于物理,那么做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但是,如果考生的物理排名优于其他学科,从专业角度和赋分角度,建议选择物理,因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科的排名,除了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之外,更体现了考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
当对于这一科具有兴趣和潜在的兴趣时,难度就是次要因素了。对于兴趣小的学科,再容易,学生也不愿意学,更谈不上当作一个大学专业了。
4.【误区四】物化生是学霸组合,我不是学霸,我选择物理作为专业需求,尽量避开化学。
【分析】以上观点,是错误的把赋分制,放在了选科组合中。
不管是不是学霸组合,赋分都是在每一科中进行的,录取看的是选科是否满足专业要求,满足专业要求的情况下,所有考生对比的是总分,因此,我们争取的不是在物化生这个组合中的高分,而是所有满足专业需求的考生中的的总分对比。
因此,尽量把每一科的赋分提高,是最基本的原则,二提高每一科的赋分的基本做法,就是选择你排名最靠前的三科,而不是哪个组合。
5.【误区五】物化生专业选择范围大,选!政史地专业选择范围小,不选!
【分析】以上观点,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从高考的目标层次来说,有两个基本层次,一是考上,二是上好的学校(进一步讲是好的专业)。前者是低层次,叫做基本需求,后者是高层次,分数越高,越容易满足。根据考生的成绩不同,满足程度不一样。成绩差的,先追求第一步的基本满足。
因此,对于以上科目的选择与否,成绩差的,一定考虑专业选择范围,成绩好的,要从自己的兴趣和实际能力出发,因为最终无论多大的选择范围,只能读一个专业。
如果排名在本科线附近,各科的优势又不明显,就要把考上本科当作基本目标,选择物化生中的相关科目,李老师在上边估算了2017级根据目前的选科,物理考生的本科录取率会远远大于非物理考生,因此,处于本科线附近的考生,选择物理,考上本科的胜算更大。
此外,李老师还在前面文章提到过,老文科比较优秀的考生,将是新高考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因为他们的分数,可以与其他考生一并竞争,在以往文理分科时,由于文科计划少,考生相对多,文理单独录取,所以文科考生在分数线上远远高于理科,新高考下,同分可以竞争,显然对于老文科比较优秀的考生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消息。
三. 物化生地20%,其他科40%以后,如何选?
有了以上原则和对常见误区的解读,这个问题就好解答了。
根据高赋分的原则,筛选出了物化生地四科。然后就要根据兴趣来取舍了。
有的家长说,孩子没有明显的倾向。这是不对的。这样的孩子,是对职业规划缺乏认知。可以引导其从将来想学的专业或就业上来考虑。如果还是难易定夺,就采用比较常见的心理测量工具,对自己的职业和专业倾向进行一个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再做取舍。
科学选科,前途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