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六院士!他们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创造多项中国“第一”!

   日期:2022-06-27     浏览:665    

巍巍学府,桃秾李郁。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教育源于1913年的电气机械科,历经百余年变迁,堪称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发展的缩影。百余年风华,成就卓越,西安交大机械学科连续三年在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稳居“全球第二”;百余年机械,致远辉煌,机械工程学院涌现出一大批卓越人才,创造多项全国“第一”,形成重要学科影响力,更有周惠久、谢友柏、汪应洛、屈梁生、卢秉恒、蒋庄德机械学科“一门六院士”传为中国知识界的美谈。本期推送,随小编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周惠久

周惠久(1909.03.01 - 1999.02.09),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及热处理专家。1931年获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学士学位,193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教授,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教授,后随校西迁,历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任陕西科协副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材料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理事,当选陕西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作为交大西迁人,周惠久在“知天命”时,带着一家七口全部西迁。作为铸造、金属质量评价检验方面的权威,周惠久在1958年创立的“多次冲击抗力理论”,与北大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清华的核反应堆等,被列为全国高校科研的“五朵金花”之一。他的贡献不止于此,20世纪70年代,国内仿制的油井吊卡是石油开采的主要器械,当时,“铁人”王进喜感叹道:“这些肥头大耳的外国货,钻井工人凭体力进行操作和搬动,30多岁就干不动了。啥时候能造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把那些傻大笨粗的洋玩意儿赶下我们的钻台!”面对石油工人的迫切需求,周惠久带领师生在宝鸡石油机械厂刻苦攻关,研制出的轻型吊卡强度高,而重量仅为外国产品的45%和60%。当数千里之外的王进喜收到周惠久团队寄发的两副轻型吊卡后,惊喜地笑出声来。

谢友柏

谢友柏,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年毕业于交通大学(上海)内燃机制造专业并留校执教,后随校西迁,在西安交通大学任教,2002年起同时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编委会主任,摩擦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机械工程学报、工程设计、英Proc IMechE(Part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Tribology等的编委。历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第一、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长、第五届常委。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在摩擦学领域,谢友柏院士提出了摩擦学(大)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摩擦学三个公理,构造了理论上的框架,并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和高速透平机械转子轴承系统以及内燃机缸套活塞组件系统的摩擦学、动力学设计上,得到重要和丰富的理论及应用成果,于2009年获摩擦学最高成就奖。在设计科学领域,谢友柏院士对于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和推动工作,提出了设计科学关于知识的四个基本定律以及许多重要观点,如创新必须具有“采用此前未曾采用的知识、满足现在未能满足的需求和在竞争中取胜”3要素等,并在基于互联网的设计知识供给和设计知识集成相关技术研发等方面得到应用。

汪应洛

汪应洛,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管理工程类教育与研究的开拓者、我国系统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著名管理教育家。1952年毕业于交通大学,60余年前,作为交通大学青年教师的一员,响应国家号召,毅然举家西迁,从上海来到西安,献身大西北建设。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陕西工商管理硕士学院副院长。曾任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第一任院长。

坚守三尺讲坛70年,历经奋斗人生90载。汪应洛院士艰苦创业,不断探索,他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开创性的工作,为我国管理工程、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相互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将其理论与方法综合应用于工程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中,取得了突出成绩。他开创性地完成十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教委和国家科委联合颁发的“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他主持了十余项国家重大课题的研究,创建了崭新的方法论和模型体系,是国内综合应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管理理论、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一位开拓者。他一贯重视学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1978年创建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系,1984年获得管理工程学科博士授予权,这是该学科国内最早的博士点,1990年被评为管理工程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

屈梁生

屈梁生(1931.03.17 - 2007.12.7),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两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1991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屈梁生院士长期致力于机械质量保证、机械信号处理和检测诊断的基础性、开拓性研究:所提出的“诊断是以机械学和信息论为依托,多学科融合的技术,本质是模式识别”学术思想,同行中影响广泛。首创的全息谱理论,全面集成机器振动的幅、频、相信息,显著提高了故障识别率。所研制的多机组在线监测网络,具有预警、故障追忆、远程和智能诊断功能,科技部两次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他运用和发展机械信号处理技术,成功地从发动机噪音中提取故障特征、揭示了机器声悦耳感的机理、提高了多种机电产品的传动精度,受到机械部和电子部的奖励。他率先在国内开展机械故障诊断和运行状态监测的研究,与何正嘉教授共同编撰了中国第一部机械故障诊断专著和系列丛书,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从事机械故障诊断研究的专业团队。他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3项, 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14篇,出版著作3部,主编丛书一套15册。

卢秉恒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专项技术总师,全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金属切削机床研究会理事长。领军西安交通大学高端制造装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增材制造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方向)为增材制造(3D打印)、数控装备与智能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

卢秉恒院士在国内倡导开拓了增材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高速切削机床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快速成型机等机、光、电一体化设备和专用材料,形成了一套国内领先的产品快速开发系统及产业化生产,在汽车开发、农业节水、家电、飞机、军工、医疗、科研等领域获得了大量推广应用。在国内微纳制造方面,首倡纳米压印研究。在个性化匹配人工骨及生物活性人工骨的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突破,并进入临床实验。近年来主持中国工程院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35之3D打印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重大计划、仪器重大专项;战略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项目。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蒋氏基金会科技成就奖。发表论文300多篇。

蒋庄德

蒋庄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专家,长期从事微纳制造与先进传感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技术及装备以及生物检测仪器等方面的研究。

  • 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MEMS特种传感器及其核心芯片,引领和带动了我国高端MEMS传感技术的发展;
  • 主持研制出了国内首台1500mm大口径非球面车磨复合机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 主持研制出了国内首台集齿轮、齿轮加工刀具、曲轴等复杂型面和回转轴件检测为一体的组合式精密测量仪器,成功替代了国外产品;
  • 主持研制的4种规格纳米台阶高度样板获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为我国纳米几何量计量标准的实施和比对溯源奠定了基础;
  • 开发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仪和全自动核酸工作站等多款生物检测仪器,在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第13届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除了科研,蒋庄德院士还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他指导学生是既“放”又“管”,重视个性化培养,坚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规划成才之路。30余年的坚持,如今蒋庄德院士已是桃李满天下,他培养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超过百人,其中多人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陕西省三秦学者和科技新星等。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无比光明的前景,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未来,机械学科响应制造强国、科技创新2030、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倾力打造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高端装备研究院,于2019年4月8日全校首个正式入驻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接下来,学院将继续以西迁精神为引领,强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科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

关注“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国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西安交通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新闻网,光明网

考高分网
举报 0 收藏 0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