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县城郊中学教师 马莉
诗歌是表现生活和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古诗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困境重重,亟须解决方法。
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有“诗可以兴,可以欢、可以群、可以怨”的见解,思想家管仲也认为“止怒莫若诗”,可见诗词对人们影响重大。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这种富有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抒情性的文学样式产生浓厚兴趣,并达到文学接受高潮呢?当前丰富网络资源与先进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介入,给语文传统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语文阅读教学拓展了一片更为灿烂广阔天地。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信息技术工具性与古诗词教学人文性互补与融合,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得以捕捉到古诗闪烁千年的异彩。
深度学习下,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视野
我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丰富信息,把单纯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网络资源,储备自己诗词鉴赏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与教学趣味性。
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鉴赏的能力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优势,人机互动,借助丰富网络资源,收集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喜悦,得到身心智力发展,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动态性与开放性。可以说,多媒体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诗词知识宝库的钥匙。
如我们在教授某一位诗人的组诗时,学完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另外的几首诗词再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扩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提供了广阔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有效结合。
深度学习视域下,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从视觉上解读诗词,把握诗词意境
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不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利用多媒体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领会诗句深邃意境,获得阅读欣赏愉悦与满足。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就可这样制作:背景用天姥山整体图来体现其高大,然后一组月光照耀下的镜湖,绿水荡漾、清猿啼鸣图画;其次一轮红日中海边升起,四周是苍莽群山,天鸡叫声;再次夜幕降临,烟雾笼罩,电闪雷鸣、山峦崩裂;最后为一幅一望无际、青色透明天空图景。如此,诗人笔下离奇变幻,五彩缤纷梦境便展露无遗。
信息技术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在诗词鉴赏课上,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剖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活力,把学生兴趣激发出来。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让学生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代替了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
由于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想象空间,所以对古诗词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内容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发展。
如教授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时,我们可以制作优美课件图片进行观赏:一是鸟语花香江南胜地杭州美景,配以优美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钱塘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想象力,激活了学生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产生语言形象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柳永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产生的魅力,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了文学形象所蕴含思想内涵与艺术境界。
深度学习注重学习有自身能动性的发挥,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能力,是一种有利于提升诗歌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程积极倡导深度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诗词教学,有利于改变鼓噪乏味的课堂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分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