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融合探究

   日期:2024-02-01     来源:网友发布    作者:网友发布    浏览: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融合探究

合阳县城关小学教师 乔春玲

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设计要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并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融合?

一、巧借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并通过生动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欲望,让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内容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借助动画让孩子们观看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多边形)车轮的车子在公路上行驶的视频,视频巧妙地把每个图形中心点的活动轨迹用线条展示出来,孩子们开眼界、饱眼福。我开玩笑地追问:“假如车轮是方形的、三角形的,那么车轮颠簸,屁股都疼得受不了。”从孩子们欢乐的表情中,我感到万分欣慰,趁热打铁,及时追问:“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坐哪辆车呢?”巧妙地诠释了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样穿插设计,既节省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激起了孩子们对圆形的广泛应用和特性进行探究的欲望。

二、巧借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欠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为可视内容,解决数学难点的教学困境。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的点、线的动画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名称谨记,接着给孩子们演示把长方体的实物图去掉,抽象出立体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拼、等一系列的动画演示,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相对棱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

三、巧借信息技术,引发思考,培养“活”思维。

小学生年龄较小,教师都会忽视他们思考和分析的过程,常常会直接为学生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养成“教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会受到限制无法提高。所以,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组织有趣的数学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时间》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我通过信息技术展示了一个学具钟面,并提出两个问题:①请孩子们仔细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几根针?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②整时时分针永远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那半时呢?几时几分呢?细心、爱思考的同学已经发现以前一年级时钟面上只有两根针,现在是三根针。突然,有个调皮的同学举手说:“我知道它们的名字:时针、分针、秒针,可是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他们兄弟三个到底怎么走的,会不会走着走着撞到一起打起架来呢?”幽默的语言激起了其他孩子学习的欲望,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疑惑,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成功地将“让他们学习”转化成“我要学”的动力,课堂效果肯定很好。孩子们弄明白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后,我恰时播放着时钟“滴答滴答”的视频,让孩子们感受他们兄弟三个永远是和谐幸福的一家人。一节看似简单的《认识时间》课,可孩子们却收获到了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真正做到了课堂因思维碰撞而精彩并对时间有了自己的认知,树立了正确的时间观念,老师适时给孩子们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使老师更好地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进行直观且形象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增强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轻松化解数学教学的疑难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让有限的课堂充满无限的智慧。

责编:李二娟

校对:马杭娟

审核:徐磊

考高分网
举报 0 收藏 0
猜你喜欢
更多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