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24日,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目的考试已经结束,今年的语文卷重点考查了哪些内容?
北京教育考试院和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专家们对语文试卷进行了权威解析,一起来看吧~
语文试卷整体分析
(落实“双减”,回归教材)
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立足“双减”背景,注重考查语文基础,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关注问题的解决和思维过程,依据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方向,稳中求进。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试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特点,力求用优质文本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革命文化
01
试卷选材努力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注重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古诗文的考查选材为《论语》、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背诵默写的考查为《游山西村》《陋室铭》以及体现立德修身的古诗文名句,涉及中华核心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议论文的论据涉及毛泽东、闻一多、袁隆平、雷锋,突出革命传统教育。
02
体现汉语美感及
审美风格的多样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试卷的选材突出体现汉语使用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突显汉语独特的美感。
整套试卷的遣词用句平易规范,音韵节奏舒缓和谐,尽量不使用生僻词句,努力增加学生阅读的流畅度,让学生产生自然舒适的阅读感受。从语言特点来看,研学材料的科学严谨,古诗的平淡蕴藉,《论语》选章的古雅深厚,记叙文的活泼真挚,议论文的严肃昂扬,作文导语的循循启发,体现出审美风格的多样性。
突显价值引领,
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03
试卷的全部素材都体现出对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关注,体现出促进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的倾向。
基础运用部分设置的“研学”情境,渗透了感受生物多样性,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导向;非连续性文本,引导学生关注劳动的价值,重新认识初中阶段的劳动类综合实践活动,了解未来劳动教育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记叙文文本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齐白石先生高超的艺术境界背后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赤诚真挚的情感;议论文突出了家国情怀,坚持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懂得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2
落实“双减”,
减量、提质、增效
“双减”要求语文教学在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减少机械记忆,增加实践运用。试卷对“双减”要求的落实体现为降低、整合与拓展,以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目的。
降低全卷阅读和
作答的文字量
01
全卷阅读文字量和考生作答的文字量均较往年有所降低。减少了与作答无关的文字表述,文本表达平易规范,作答要求明白清晰,情境设置贴合学习实际,能让考生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减少文字量,缩减阅读无效信息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能够更为充分地体现思维水平。
02
整合考查要点,
调整考查方式
试卷将选择字体并说明理由的题目调整为要求学生用正楷字书写几个字,旨在强调汉字书写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价值,强化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作答的第一道题目是书写正楷字,能够让学生尽快平复心情,舒缓紧张的心理。
相较往年,试卷减少了基础运用的1道题目。减少不是单纯的删减考点,而是有机整合了部分测试内容,显性考查与隐形考查相结合。例如,学生在语言表达题中能够表现出修辞格的使用能力,表现出利用标点符号辅助表情达意的能力,且作文部分有标点符号使用的赋分,修辞格和标点符号的使用即不再单独设题。
增加思维含量,
扩大文化视野
03
思维含量的增加是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试卷主要体现为书写与词汇积累、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试卷将词意理解与词语正确书写整合,强调在词意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词语正确书写与运用,既是考学生的识记能力,也是教学生识记的方法;既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
试卷在记叙文阅读部分增加了1道主观题,共设置4道主观题,体现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视。4道题目完整呈现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思维过程,学生整体梳理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分析表达效果、学习优秀品质,需要整体感知、分析鉴赏、联系自身形成新的认识,需要打破浅阅读的思维定势,呈现出理解的准确与深入程度,思维层级清晰,思维含量高。
两道作文题都写记叙文,都可写实,可想象,都是从关注自我发展设题。《我创造了新纪录》从个人生活层面入手,偏重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人生,引导青少年认识到每次自我的突破都会让自己比原来更优秀。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学生可以写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把学生自我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立联系,自我的突破要融入到人类的梦想与追求中。这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方向,想象自己的未来生活。“我”既可以是考生自己,也可以设定为他人。《那个星期天》学生既可写“我”真实经历的生活,也可想象“我”未曾经历的生活。试卷两道作文题目均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且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展开想象,强调想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这种设题方式增加了作文题目的考查功能,提高了思维含量。
此外,试卷既关照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精神的继承,又强调了新时代的理想信念,既考虑到面对社会的心灵丰润,又涉及到面对自然的和谐多元。这些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支撑,扩大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3
回归教材,考出课堂表现
回归教材,强调日常教学中教材的基础性作用,强调教材内容的教学落实情况,试卷能够考出学生对课堂学习要点的掌握情况。
将教材内容
直接用作测试材料
01
古诗文阅读直接使用教材选文,将课外拓展题调整为课文理解题,考查内容指向课堂教学,强调了古诗文积累的基础性。教材要求的语序调整、论证方法分析等语文知识,直接成为试卷的测试内容。
02
用教材内容激活学生的知识
储备与情感体验
试卷运用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的知识背景与写作的情感基础。
试卷选用了李可染《我的老师齐白石》作为记叙文测试材料,文中出现的人物、国画创作的技法以及国画创作的思想认识基础等内容,与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内容的一致性较高,学生能够自然联系课内所学,相互印证,实现互文解读。
作文试题使用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星期天》作为导语,《那个星期天》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的选文。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真切情感能迅速唤醒考生共有的生命体验,激发起考生的写作热情,沟通阅读积累与考场作文,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内容的延续性,能够考出学生九年的积累。
呈现课堂教学的思考过程
与思考方式
03
试卷设题关注学生作答的思维过程,呈现课堂教学真实的思考过程和思考方式。例如,教材名著阅读的教学要求学生撰写人物小传,学生需要梳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试卷名著阅读题的作答要点再现了课堂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写人物简介,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能考查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4
展现北京特色,关注未来发展
本套试卷突出北京特色,充分体现了北京元素,关注了北京的未来发展。
试卷设置了在国家植物园做“研学”。国家植物园2022年4月18日刚揭牌,由原中国植物研究所与北京植物园整合而成,是北京人非常熟悉的地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涉及北京学生熟悉的劳技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规划,涉及在北京地区各资源单位展开的各类课内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反映了学生亲眼目睹的北京劳动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能够增加作答过程中的亲切感。这些选材充分体现了北京元素,展现了北京特色。
此外,这两个测试材料的主体都是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也体现出北京城市发展的新动向、教育理念发展的新成果,旨在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
5
结语:梳理、反思,明方向
试卷继承了重视情境设置、命题科学规范、用评价指导教学等特点,内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色,有包容大气的气象,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评价即教学”“评价即学习”的理念,帮助学生梳理三年语文学习的过程,反思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思维过程中,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展现积累。
试卷将历史文化积累与新时代的使命担当结合起来,将利用语言文字和跨学科实践活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新的情境下整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情感体验,生成新的阅读体验与新的表达。既让学生获得亲切、友好的作答体验,又推动学习反思与发展,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既落实教学的具体要求与教材的具体内容,又明确教学变革的方向,增强教学指导功能,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语文试卷在教学与评价互相促进方面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语文试卷试题解析
1
基础•运用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试题选择在国家植物园开展“研学”活动的情境,具有鲜明的北京地域特色,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北京、热爱北京。同时,试题借助“研学日志”加深学生对国家植物园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关注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导向。
试题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用正楷字书写标题,既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规范书写要求的重视,同时又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调试,让学生在书写中舒缓紧张心情,进入完成任务的情境;结合语境发现书写错误、理解文段关键词语、思考文段中成语和句子的使用、依据植物保护理念用体现学习活动特点的词语发出倡议,既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基础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关注学生学习中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
试题设置的“研学”情境贴近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要求学生从书写、语言、结构三个方面完成对研学日记的检查和修改,“国家植物园概述”“有特点的植物”“植物多样性”“结语”四个部分是研学报告书写的基本思路,体现了“评价即学习”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增加学习积淀。
基础·运用部分试题的整合与拓展,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在“双减”背景下减量、提质、增效的目的。
2
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部分,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充分体现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从古诗文默写到《饮酒》《论语》的阅读,试题回归古诗、文言文文本,加强对古诗文积累的考查,围绕“立德修身”注重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
古诗文阅读直接使用教材选文,将课外拓展试题调整为课文理解类试题,考查内容指向课堂教学,指向教材的统一使用,既强调了古诗文积累的基础性,又强调在课内外学习资料比较中深化理解,进而形成新的认识。
3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2年北京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非连续文本阅读与整套试卷考查的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注重学生运用基础知识与学科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素材的选取突显价值引领。素材选取了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三则材料,既有文字又有表格,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价值,重新认识之前九年的劳动类综合实践活动,了解实施劳动教育之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地位。命题素材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之感受到熟悉、亲切。素材中提到的“社会大课堂”“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中小学课外劳动教育基地”等,对北京学生而言非常熟悉,特别是涉及在北京地区各资源单位展开的各类课内校外劳动实践活动,更是能够激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从而增加了亲切感。
这部分包含3道试题,分值为7分。试题既考查出学生关键能力的表现,同时也对今后的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首先,观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侧重考查信息的提取、整合与理解能力,如第16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分别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出准确的信息;第18题要求学生整合三则材料的信息。因此,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要抓实基础,从文本出发,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提取、整合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
其次,观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如第17题要求考生阅读表格,统整表格中信息后并进行准确表达。这样的题目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真实、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针对材料既开展“真阅读”,又进行“真表达”。
4
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类阅读素材取自于李可染的文章,在试卷中的题目为《我的老师齐白石》。这位作者,以及作品中的白石老人对考生而言,都不陌生。学生在本学期就读过的语文教材中(九年级下册)李可染写的《山水画的意境》一文,并且对文中列举的齐白石老人画虾的例子也十分熟悉。考生通过阅读素材,能够体会到齐白石先生高超的艺术境界,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赤诚之情。
这部分包含4道试题,分值为12分。试题考查了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理解阐释、品味鉴赏以及评价与体认,对教学起到了导向作用。首先,重视学生对作品中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
如第20题“作者认为白石老师的‘一挥’并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大画家作画,信笔草草,一挥而就’。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白石老人的‘一挥’有哪些理解。”教师要让学生沉浸到作品里,浸润到情感中,去理解词句“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其次,重视学生文学体验过程的完整性。如第19题将学生阅读开展文学体验时感知的完整过程呈现了出来。“(1)‘凭空’作画”与后面的(2)(3)组合在一起,为学生作答提供了思考方向。
5
议论性文章阅读
议论性文章阅读关注优秀文化,精选阅读素材,增强考生的文化理解与认同。议论文阅读文本紧扣坚持奋斗话题,关注青年成长,材料涉及毛泽东、闻一多、雷锋、袁隆平等,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青年人的奋斗与担当,突出了革命传统教育。这一内容不仅契合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大背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担当。
重视语文基础,关注文体特征,考查议论文阅读的基本能力。议论文阅读三道试题,分别指向议论文三要素的考查,考查了对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的理解,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比如,第23题要求学生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语境补写恰当内容,着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观点的能力。第24题要求学生结合语境,补充事实论据,考查在理解观点的基础上,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材料和观点关系的判断。第25题从论证方法入手,考查材料的论证效果。
服务“双减”改革,引导教学改进,助力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议论文阅读试题命制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符合“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的要求,引导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试题考查要点、题干设问等,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练习设计建立链接,引导教学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于“双减”改革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议论文阅读试题关注了语文与时代、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坚持素养立意,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的考查,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长给予了积极的引导。
6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1)运动赛场上,求学生涯中,每一项新纪录的诞生,都是对自己的突破与超越。个人的生命历程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创造新纪录,都翻开了发展和进步的新篇章。创造新纪录,一直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梦想与追求。以“我创造了新纪录”为题作文。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作家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记述了自己小时候一个星期天的经历,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你的记忆中是否有一个星期天,发生过特别的事情,遇见过特殊的风景,获得了别样的体验?在你的想象中是否有一个星期天,经历一场奇遇,解开一个谜团,见证一个奇迹?以“那个星期天”为题作文。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2年北京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提供了两道作文试题供学生选择:一个是“我创造了新纪录”,另一个是“那个星期天”。主要特点呈现如下:
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引领价值导向。两道题目都从关注学生自我发展入手,考查他们的视野,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题目引导学生表达出生活的体验,以及精神的成长,引导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引导力。
试题导语助力学生写作。导语设计为学生在构思阶段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维度,提示学生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例如,题目一导语中“运动赛场上,求学生涯中”“个人的生命历程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的表述可以打开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广阔地思考文章的写作内容。题目二使用北京本土作家史铁生的文章《那个星期天》作为导语。《那个星期天》是统编版小学六年级的选文,初中教材也选有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学生对史铁生及其作品并不陌生。史铁生在文中表达的真切情感能迅速唤醒考生共有的生命体验,激发起考生与名家同题写作的热情,书写“双减”之后丰富多彩的周末生活,沟通了阅读积累与考场作文,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内容的延续性。
素材的选择上看,题目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两个作文题目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使考生人人有素材可写,能自由从容地写作。
例如,题目一可记述经历过的校园生活,题目二可写作“我”未曾经历的课外生活;题目一既可以写个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需要考生能将自我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建立联系,将自我的突破融入到人类的梦想与追求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方向,想象未来生活。
今年的作文考查不单独设立想象作文,每个作文题目都既可写实,也可想象。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中展开想象,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又强调想象的合理性和创造性。这种设题方式提高了思维含量,也开放了学生的表达,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点评专家
北辰
(北京教育考试院)
王彤彦特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徐国珍语文教研员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王瑞芳语文教研员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来源:首都教育
编辑:郝彬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