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不上吉大而上吉师,只是时代因素罢了,当前师范大学比较热门,可能过几年又冷了,但吉大依然卓越,不因时代变化而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师范生过去被瞧不起,现在则被人们热捧,也不是坏事吧?但吉大依旧是省内各个高校的老大哥,吉大学子依然是吉师学子的榜样和吉林省的掌上明珠。
在我的正文中,我也打算回击部分人的“傲慢与无礼”,请正直的吉大学子切勿对号入座。我也非常热爱吉大❤️。
我在本文并没有批评吉大,我的回答与评论皆无批评任何高校的观点,有些只是事实求实地解释师范比较热的现象而已。我一直在中肯地、礼貌地和各位交流,奈何诸位竞争意识过强,总是拿着985乃至东师去压我,而几乎没有把我当成平等交流的对象。我反复说吉大是好学校,顶尖院校,你们是没看到吗?我们东北四非院校本就已经十分艰难了,经费是吉大的二十分之一(吉大经费百亿左右),东师经费的五分之一。然而,我们稍微有点成绩,就被人指责。我们把吉大当成榜样,部分学子却把我们当成了小透明乃至是空气。这不是公允的,所以我只是为学校正名而已,这篇回答和问题终将无人问津,但我还是想适度地说一下师范院校还不错,吉师也有那么一点优点,这仿佛没什么错吧?
而且,诸位学子懂不懂什么叫做“学校定位”啊?你个冲击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省内师范院校抢资源和话语权,至于吗?吉师的办学定位很明确就是师范大学,吉林省就是这样定位我校的。我们在做好教师教育的基础上,再搞一些科学研究。我校的学生中有很多人的家境都是不富裕的。对于这部分人来说,有个稳定的工作,能够活得稍微体面一点,安稳过一生已经实属不易。但部分学子总是今天拿去国外读书,明天去某顶尖中学教课作为吉师普通的理由。可是,我们面向的是全省教育系统啊,去乡镇和县城就业才是常态啊。当然,有部分同学会说,这是吉师毕业生没出息的表现。没出息就没出息吧,总比人才流失要强。郡县治,天下安。基层建设还是需要大量人才的。吉林省这么艰苦的省份,假如老师都留不下来,吉林省各行各业的人才恐怕就要凋敝了。吉大的百亿经费又靠谁去保障呢?别说什么直接拨款,人家兰大也挺好,咋经费才30亿呢?
有几个原因:
第一,师范大学近些年招生一直很好,非常受到大众欢迎。这个问题不应该放在吉林省一省范围之内考虑,而是要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吉师还是全国省级师范院校中分数较低的学校呢。
第二,中国经济增速减慢,实体经济状况不好,导致大家更求稳。师医公又被大家作为保底的选项了。青年人的失业率并不算很低,无论你是二战考研,还是多年考公、考事业编,这些某种意义上都算是半失业状态。但师范生的就业比较强劲,而吉林师范大学以教师技能培养见长,就业率相对较高,学生能够获得的教育投资回报远远比一般高校要强,这也是选择吉师的原因之一。
第三,信息经济持续蓬勃发展,教育在某种情况下也算是信息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是近年来师范大学比较强势的根本原因。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管理层和智库提出了信息资本主义制度,即工业资本主义的下一阶段,而我国学界则普遍将其称作“数据资本主义”。所以,计算机行业,人工智能行业能获得超额利润,与行业相关的工程师能够获取较高收入。
但教育行业因其特殊规律,几乎是4G大规模应用之后就开始转移到了线上。前几年,不乏有中学老师年入百万乃至更多,广大师范生就算不是这些幸运者也能在教育大潮中捞点汤喝吧。如果你们有心的话,你就能发现现在的网络教研活动也越来越多,教研活动质量也完全可以说是国内顶级。总之,师范生和教师群体的未来会越来越好的。
当然,吉大作为985高校,吉大学子作为天之骄子也收获不少。例如,他们能在考研辅导与家教兼职大显身手。但这些终究也还是教育活动,即使算不上教育活动也应该算是教育现象。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天然优势。
第四,综合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之后的生活未必就比师范生体面。
现在996、35岁辞退现象、激烈的社会竞争真地非常折磨人,教师生活的岁月静好还挺吸引人的。而且,教师工作的自主性比较强,又是强调学养的工作,比社会上复杂的人际交往要更适应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譬如,吉大的学生考回了家乡县城,当了一名公务员。但身边同事往往都是些文化素养不高的人,恐怕相处起来也未必愉快。而教师的工作环境则是面向求知若渴的学生,这还算挺有成就感和意义感的一份职业。
第五,很多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都纷纷转行当中小学老师,这些同学能够及时转换就业方向是极度明智的,但大多数人往往是根据专业选择就业方向的,直接考入师范大学可以极大地降低其机会成本、心理成本。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去从事教育工作也是需要训练的,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成为教师的,即使有985学历也不能抵消师范技能训练的缺失。所以,报考师范大学成了他们的选择。
如上图所示,不是一名学生进入985后就会自动成为“人生赢家”。相反,他可能也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喜欢点什么。但时间不等人,且中国学生普遍是念什么专业就干什么工作的,能够跳槽和规划好自己人生的人不怎么多。(一些唠叨:我希望我们这个国家的国民也能够对985乃至清北学生多些宽容,允许他们走弯路有试错空间,而非是以精英之名去过度压抑他们,告诉他们偶尔当个普通人也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相比较之下,师范专业则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对于部分学霸而言就是沿着原有路径前进就好,省时省力省心。上可为基础学科添砖加瓦,下可为黎民百姓教书育人。
当然有很多人会说,吉大肯定比吉师要好,为何不考吉大之后再去当老师呢?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假如当中小学老师而不是从事本专业工作,不恰恰说明本专业没有吸引力了吗?况且,隔行如隔山,当今中小学老师都要研究生学历了,恐怕深造也受到限制。譬如,吉师物理系学子的高考分数肯定没吉大学子高,但其物理学知识恐怕也是非物理专业学生难以企及的。
就算是你读了基础学科,没有经历过师范训练,这个人也会缺乏一种气质,缺乏为教育事业奋斗一辈子的气质。在师范大学中,真地会存在很多有教育理想的学生。我们吉师人哪怕读硕、读博之后,依然能够坦然地去中小学工作,这种心态也并非综合性大学的学子能够理解的。
第六,一个人的师德并非会单纯地有知识就能具备,这需要高等教育去慢慢地浸润,论及对师德的培育,师范大学是最佳的高等教育形式。
例如,南京邮电大学有一位教师就是吉大毕业的,她都成硕导了,却不懂得尊重学生。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4795757/answer/963763273
第七,中国学历歧视链条总是存在,导致很多人看不见普通大学发光之处。实际上,普通高校中的师生还是很努力的,总有人要去干一些别的工作吧?
我们吉师人抢着干些脏活累活,也被人鄙视吗?希望有的人心理健康一点,不要“自我以下,阶级分明;自我以上,人人平等”。按照某些人的逻辑,见到清北、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高校的大学生,某些人是否也该五体投地表示自己的卑微呢?中国很大,有不少地区教育很落后,也有不少人家境很不好;上不了好大学,或者学习习惯不好,也并非是这些人自愿的。可能,只有师范大学的学生才能对这种教育现实抱有同情与理解。
在某些人实行社会达尔文主义之前,也请某些人表演一下自己遇到强者时的“敬佩之情”,我想看看你怎么对自己“社达”的。也希望你能把这种“宽于待己,严于律人”的伟大精神带出你的母校,为母校“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