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安东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因为当地多是闯关东的山东人,自然许多大买卖都是山东人干的。过去有句老话: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说的就是安东商场上的状况。
旧中国,在安东还是开缫丝厂的多,鼎盛时期能有百十来家,有几万人在这些工厂做工。当时的安东也就二三十万人口,缫丝厂养活了许多人家。
旧中国,八道沟是缫丝厂的聚集地
伪满的时候,小日本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在安东开了一些工厂。据说小日本憋足了劲儿想把安东建成伪满的第五大城市。
到了小日本投降,给安东留下了许多半拉子工程,包括东边道铁路,隧道和路基基本完活,扔下就跑回自己的老窝啦。
老毛子(民间称苏联红军)打进东北,对伪满留下的资产一点儿也没客气,一顿地狂拆乱炸,把安东工厂里那点儿值钱的好东西都弄回自己国家了。
苏联人心粗,拆得不干净;也可能东西太多,一时半会儿也搬不了。总之,也残留了不少。
1945年光复,八路军先于“国军”到了安东,建立了共产党的政权。复工复产,有些工厂也开始起死回生。
也就一年的光景,“国军”把共产党的部队逼到了江哪沿儿,八路军战略转移,又带走了一些工厂的设备。
建国后,安东百废待兴。1950年开始抗美援朝,处在了战争的最前沿。炸弹都扔到三马路了,这次是连人和自己所在的工厂就得一起搬走啦,据说安东城里走了一半人。
纤维厂搬到了牡丹江,橡胶厂搬到了长春,机械厂搬到了辽阳,火柴厂搬到了营口,造纸厂搬到了辽阳,印染厂搬到了北京……
好在仗总有打完的时候。战争结束了,遗憾的是许多搬走的工厂再也没有回来。
那时候的安东市长也能耐,四处招商,争取项目,引来了一些工厂,比如化学厂、金笔厂等,就是那时候从上海招过来的。文革前,他们又谋划在丹东搭建了电子仪表工业的基础,准备在丹东建个“东方小瑞士”,一些无线电厂也是那时候建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工厂的生产一度受到冲击,但是,基本上平稳发展。那时候总的基调还是“抓革命、促生产、促战备”。
文革结束以后的几任丹东市长懂经济,抓住了契机,公开的资料显示,到1983年,丹东市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44倍,全市已有136种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同类产品第一位,148种产品是全国第一家生产,133种产品是全国独家生产。其中有39种产品出口额居全国第一位,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八十年代,我在工商银行工作,那时的工商银行还是一家为工商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银行,一天到晚和企业打交道,感受到那个时期丹东市各大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一个工厂就是一座城。用这句话形容丹东一些工厂的占地面积,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也不为过。
从城东到城西,从城外到城里,粗略数起,雄霸一方的工厂还真不少。
饱经风霜的毛绢厂俱乐部
毛绢纺织厂,历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10月日本人在丹东五龙背镇创办的满洲人造毛皮株式会社。鼎盛期据说有 2万多职工,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毛呢工厂。七十年代起,我去过很多次毛绢厂,毛绢厂的面积几乎占据了五龙背镇的三分之一,直到今天,仍然能看到毛绢厂当初遗留的一些痕迹。
鸭绿江造纸厂,几乎占据整个东坎子,木场一直延伸到蛤蟆塘。
安东王子造纸株式会社
鸭纸可以追溯到1936年建厂的日本王子造纸株式会社安东第三分厂。解放后的1950年迁往辽阳,称辽东造纸厂,1953年改称辽东造纸二厂。1954年迁回安东,后改称安东造纸三厂。1965年改称鸭绿江造纸厂。八十年代,新闻纸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绝对是国内的造纸大厂!
丹纸北厂厂区
丹东造纸厂,拥有南北两片厂区。北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建立的安东鸭绿江制纸株式会社,是东北地区首家造纸厂,也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的大型造纸企业。1946年10月,国民党政府军占领安东,民主政府战略转移,主要机器设备拆走,生产停顿。1947年6月,安东第二次解放,与六合成制纸株式会社合并,形成南北两片厂区,称安东造纸厂;1965年,改称丹东造纸厂。现在的万达广场就是占用了丹纸北厂的厂区。
丹东化纤厂厂区
丹东化纤厂,历史可以追溯到建于1939年日伪时期的东洋纺,1957年复工设厂,丹东化纤曾是中国化纤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的许多化纤厂都有丹东化学的人才和技术引进,丹东化纤曾经是丹东市最大的企业,现在还能看到工厂的遗迹。
丹东汽车改装厂,几乎占据了整个三道沟和四道沟,后来叫丹东汽车制造厂。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是志愿军汽车修配厂。主要是修理志愿军损坏的汽车,并且把缴获的美军汽车进行修理和整改。
曾经称雄一时的黄海汽车
1954年,成立安东汽车修配厂。后来又更名安东汽车配件厂,成为解放牌汽车的配件生产企业。1969年,正式脱离长春汽车工业总公司,划归丹东市工业管理局管理。
改革开放之后,汽改厂开始研制黄海牌大客车,黄海汽车一度称雄80年代,遂更名为丹东汽车制造厂。丹东黄海成为知名汽车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组建了黄海集团,后来改制为曙光集团。
如果说,这几家工厂占据了一个城,丹东手表公司则是占据了整个城。丹东手表公司以辽宁手表厂为主体,拥有比较完备的手表制造工业体系,手表公司有许多表原件厂遍布市区的各个角落。
辽宁手表厂
辽宁手表厂曾经是我国最早生产手表的六家企业之一,最早追溯于1957年成立的安东钟表厂。八十年代丹东手表工业发展鼎盛时期,职工达到几万人,是丹东第一大利税大户。
这些工厂大到什么程度,从孩子出生到就业几乎都可以在厂区完成。幼儿园、托儿所、子弟学校、技工学校和电视大学(文革期间叫七二一工人大学)一应俱全。工厂医院内外科齐全,还有住院部。俱乐部不仅能开会演电影,有的还能演出戏剧。职工浴池开放,能够惠及周围居民。工厂社会化程度很高,不是今天的工厂能够比拟的。
丹东的很多企业社会化管理程度也很高,比如绸一厂、五一八厂等,这样的工厂还很多。
八十年代,丹东轻工产品驰名全国,出现了许多丹东制造的品牌产品,比如孔雀牌手表、菊花牌电视机、牡丹牌照相机、奇洛瓦冰箱和黄海客车等。
那时,丹东已经跻身全国中等城市发展前列,一度成为十大明星城市,与苏州、无锡、常州齐名。
丹东工业企业当时的口号是‘学大庆、赶常州’,九死一生的丹东工厂在那个时期终于涅槃重生。可谁也没有料到,躲过战火劫难、饱经沧桑的这些工厂,咋就夭折在改制的路上。
现如今在丹东,别说上万人、就是动辄千人的工厂也难以找到,丹东还敢和常州相比较,还能和常州相比较吗?